【心理】遇见·照见 | 家庭亦伤亦爱,校警医社联动护学生

发布者:杨茹婷发布时间:2022-12-09浏览次数:30

 128日,由上海市教委德育处立项支持、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指导管理、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承办的“遇见·照见”上海高校心理危机案例督导/研讨系列活动第四场——《家庭亦伤亦爱,校警医社联动护学生》专题线上举行。本次活动由上海师大和上海财经大学联袂举办,特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积极心理体验中心主任马喜亭教授、中南大学唐海波教授、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李正云教授、上海政法学院张善根教授、上海市公安局文保分局沪东高校派出所民警单巧斌、上海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齐宁出席,上海财大数学学院党委副书记、兼职咨询师韩明辉报告案例,上海近20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主任、专兼职心理老师等参加,上海师大心理中心主任吴燕霞主持。

韩明辉详细介绍一例与母亲相爱相杀、被母亲过度控制甚至暴力虐待、曾因偏执性精神分裂而住院休学的危机案例,以及学校快速联动警方、医院等多方力量进行危机干预的艰辛过程,并提出当前工作的困惑和难点。单巧斌补充介绍了公安部门多次出警解决母女纠纷、救护学生赴精卫中心就医治疗的曲折历程,表示这是从警几十年来所遇到的极为特殊的案例。继而,各位专家展开研讨,从不同视角出发,分享宝贵建议。

  

马喜亭教授高度肯定学校、警方等各方人员危机干预工作的规范性与专业性,对危机干预中的艰难深表理解。他指出,母亲对于学生而言是最主要的刺激源,学生需要从畸形的母女关系中分化出来。校方与母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理解其不易、了解其难处、关心其状态,以人文关怀的方式与家长谋求合作,达到守护学生安全的一致目标。同时提醒,学生发病期间还有攻击他人的风险,学校与公安部门有必要做好防范工作,保障学生安全。

唐海波教授从梳理学生、母亲、父亲和学校四个角色出发,对未来工作方向提出建议。第一,母亲的表现与偏执性人格障碍较为类似,若经精神科确诊,她将不适合承担监护人角色。第二,在该生精神疾病缓解期,学校可通过心理咨询尝试改变学生认知,帮助学生认识到精神疾病的原因,促进学生自主做出是否变更监护人的选择;第三,与父亲展开工作,发挥父亲在家庭中的功能;第四,校方作为管理方起协调作用,除了调动学生家庭成员、警方、社区人员之外,必要时可考虑邀请妇联介入。

张善根教授作为法学专家从法律视角对案例提出见解。他表示,家庭对个人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面对该案例,不仅需要解决学生本身的心理问题,也要解决背后的家庭及社会问题,因此必须系统联动公安部门、妇联、社会工作者、调解人员等社会各方力量。此外,张教授从法学视角作出提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如果构成长期或者程度恶劣的家庭暴力,可采取治安管理处罚,对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专家们的热烈研讨聚焦不同视角,从法理和学理等角度帮助老师们拓宽思路,进一步提升危机干预工作的胜任力。

家庭有时是滋养之源,有时是受伤之源。李正云主任强调危机干预中需要加强家校联系和沟通,提高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心关注,引导家长正确关心帮助学生,降低家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影响。李主任对学校面对如此棘手的案例时所展现的担当表达欣赏,对危机干预中警方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谢,并提醒各位在并肩作战的同时注意关怀自己、支持彼此,携手度过寒冷的冬季。最后感谢全国多位专家的鼎力支持,为上海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危机干预工作献计献策,感谢上海师大的工作组织有力,安排有序,内容有用,期待来年继续。

  


遇见危转机,照见即微光。至此,“遇见·照见”上海高校心理危机案例督导/研讨四场专题活动圆满结束。活动围绕危机干预中的典型案例,邀请高校、医疗、法学、公安等多系统专家进行督导或研讨,上海市高校同仁参与,以搭建学习、交流与经验借鉴的平台,拓展危机干预的视野和思路,提升心理危机应对的水平和效能。

  

供稿:上海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与发展中心

上海财经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2022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