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加强研究生学术交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12月16日,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特举办第十届研究生学术论坛。
此次论坛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和支持,共收到来自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厦门大学等校内外研究生和本科生投稿的41篇学术论文。论坛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唐正大、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张巍做报告点评,学院硕博士研究生参与了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式上,对外汉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金钧致辞。
金钧老师对到会的老师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她回顾了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学科发展历史。同时也对研究生会举办的学术论坛提出了几点希望:希望研究生学术论坛能够拓展学术科研的坐标辐射度,不断积累经验,形成活动项目化、项目品牌化、品牌精品化。希望同学们在学术交流中能够创新学术思维、开拓研究视野、激发学术兴趣,继续发扬上海师范大学语言学研究的优良传统,立意高远、勤学乐学。
论坛讨论正式开始,投稿学生分别进行论文报告,从当前语言学研究的老题新意到日常生活中的语言现象,会场的同学们积极讨论,现场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同学们的学术热情。
李敏从消失类存现句的本体研究和习得研究两方面进行汇报,并提出了消失类存现句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相关建议。
刘梁强从互动行为出发,考察辩方讲述行为的实现及其互动功能,详细讨论了刑事庭审法庭辩论环节辩方讲述行为的内容、形式和功能之间的互动,并对讲述行为实施中的语言资源和非语言资源进行综合考察。
郝璐杰从情态的视角分析了“没的”的演变,发现“没的”在演变路径上的不同阶段,“条件可能→道义情态”“道义情态→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反诘、测度语气”构成了“没的”演变的主要框架。
马嘉谣认为“挺+A+(一)个+NP”结构与“反预期”有着密切关联,并发现该结构在“挺”的强预期关联性的影响下、在合作原则中“量的准则”及相关准则的驱动下产生了反预期触发功能。
王敬之对“个个”与“一个(一)个”的句法语义特点进行阐述,通过共时与历时的证据证实了我们的假设,即“个个”兼具话题性与状语性,兼有指称功能与描述功能,其句法位置在“次话题”位置;“一个(一)个1”的句法位置靠前,可以更好地承担“个个”的指称功能;“一个(一)个2”的句法位置靠后,可以承担“个个”的描述功能。
跟据发言者的汇报内容,唐正大老师和张巍老师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提出了切实的修改建议。在点评的过程中,同学们也对各自的研究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此次论坛共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各三名,由唐正大老师、张巍老师、李文浩老师分别为获奖者颁奖,并鼓励同学们继续保持对学术的热情,在语言学研究上做出更大的成就。
论坛闭幕式上,对外汉语学院副院长李文浩做总结发言。李文浩老师表示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语言学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良好的学术平台,为广大师生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能继续发扬上海师大语言学的优良研究传统,并且进一步提高理论站位,紧贴学术前沿,立意高远。
至此,第十届“学思杯”研究生学术论坛圆满举办,也希望在此平台下,学生们能够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创新学术思维,在专业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步、拥有更多的收获。